從電影婚姻風暴談關係衝突的處理

心理專欄

作者:黃柏威心理師

從電影婚姻風暴談關係衝突的處理.jpeg

 

如何知道對方是合適的人生伴侶呢?

聽過一個說法:那就和他一起旅行看看吧!

 

想想不無道理,因為旅行路上提供了各樣的未知情境,其中考驗著彼此因應問題與合作的能力,如果連旅行的難題都難以解決,更何況是要攜手同走的人生道路呢?旅行好像是人格或是關係的現形記似的,對方是什麼樣的人?我們是否合適?經過一趟旅行,好像能找到一些答案。

 

曾代表瑞典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《婚姻風暴》(Force Majeure),就是這樣的一部關係現形記,透過一場旅行中遭遇的雪崩,讓人看見男女主角對於關係有著不同的需求,兩人面對關係衝突的處理方式也大不相同。

 

湯瑪斯一家四口,開開心心來到法國滑雪勝地裡度假,平時工作忙碌的他,終於有機會好好陪陪家人,但有時習慣難改,休假中仍不時查看手機,讓人覺得他心有旁騖,不是專心投入在「此時此刻」,雖然身影相隨,但心似乎沒有「同在」的感覺。

 

而這種沒有「同在」的感覺,到了第二天發生的意外事件裡,更加強烈。

 

那天中午,一家人在度假村的戶外餐廳享受大餐,忽然看見遠方山頭有雪崩,這難得一見的驚人景象,讓眾人紛紛拿出手機拍攝,可是這雪崩越來越大,還越來越近,甚至眼看就要直撲他們而來,餐廳人群開始騷動緊張,湯瑪斯的小兒子嚇到驚聲尖叫,不過湯瑪斯卻一副老神在在,安撫家人說沒事,繼續拍攝眼前奇景,甚至還自信滿滿地說:「他們(雪)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」

 

但真實情況超乎他的想像,滿天大雪直接朝餐廳而來,眾人大叫,一瞬間,畫面被巨大白煙吞沒。

 

等白煙散去,才知虛驚一場,真正的雪崩在餐廳前停了,撞上他們的只是被捲起的煙塵。

 

這時我們看見,湯瑪斯的太太艾芭與兩個驚魂未定的小孩留在原地,三人緊緊抱著。

 

「爸爸呢?」小男孩這時問著。

 

原來,一直說沒事,要大家不要大驚小怪的湯瑪斯,竟在最後一刻拔腿落跑,而且還不忘帶走手機,卻留下了一家妻小。

 

回到現場的他,問著大家沒事吧?大家確實沒事,沒人因此受傷,但在妻子艾芭的心裡,有東西開始崩塌。

 

艾芭並未明說心理感受,但從她的沈默與漸行漸遠的腳步,都反映著這事並未在她心裡過去,也反映出她對湯瑪斯的不滿情緒。

 

湯瑪斯其實並非不聞不問,只是他的語言僅僅觸及外在的「雪崩」而已,這也反映他的焦點都在那場「雪崩」,而非自己的「落跑」,他以為「雪崩」沒造成任何人受傷,那應該就沒事了,但真正危急的,其實是發生在太太心上的「雪崩」,而那全是因為老公的「落跑」所引起。

 

對艾芭來說,湯瑪斯的「落跑」,帶來許多負面想像,如:丈夫值得信賴與倚靠嗎?當危難來臨時,丈夫是否會只顧自己,而不顧家人?同時伴隨這些想像而來的,還有心底的負面感受,像是被拋棄感、不安全感等等

 

可是湯瑪斯對此的處理是什麼呢?

 

他當沒事一樣,事後完全沒提起自己的「落跑」。或許,他以為雪崩過了就過了,但他忽略太太心裡可能有的感受。

 

湯瑪斯的「落跑」行為,已是「不同在」的具體表徵,但他對於艾芭內在感受的忽略,又是另一層次的「不同在」,而這「不同在」讓艾芭更覺孤單難受吧!

 

這其實也是很多伴侶、夫妻面對衝突時的差異之處:當衝突發生,男性容易聚焦在外在事件,但女性更關注事件所帶來的內在心理感受。

 

於是我們看見很多爭執場景裡頭,男性不停解釋外在事件的起因、不停說明自己的處置與行動等等,但花了大把時間的解釋和說明,往往並沒有讓對方好過一點,甚至引發更大的衝突。原因就在於,這些解釋並不能照顧到對方內在心理感受。對女性而言,她們重視關係中的「同在」,讓她們知道你看見她們的感受、你在乎她們的感受、你願意提供空間支持她們表達自己的感受,這些都能傳遞出你與對方感受同在的訊息,讓對方知道你與她的感受同在,對於處理衝突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 

若湯瑪斯多花一點心力,去照顧與安撫艾芭遭遇雪崩的感受、去關心「落跑」對艾芭造成的影響,表達自己對艾芭不安感受的接納,或許這場雪崩就能停止,它不會像滾雪球一樣,越滾越大。(但這樣電影只演10分鐘就要結束了,The show must go on….)

 

而為何湯瑪斯不這麼做呢?或許這牽涉到男性在關係中的重要需求。通常,女性在關係中需要對方的「同在」,但男性需要的是「自尊」,他需要被對方尊重與敬重。

 

與老婆坦承自己的「落跑」,有如承認了自己的脆弱形象,對湯瑪斯而言,可能與傷害「自尊」劃上了等號。湯瑪斯為了不讓「自尊」遭受一點損害,他不會去開啟「落跑」的話題,那可是他不願承受的風險。在衝突中,男人的焦點,就如湯瑪斯一樣,時常放在捍衛「自尊」上,這模式在後頭的劇情上更加明顯。

 

既然湯瑪斯都不提,悶在心裡的艾芭,也得自己想辦法調適自己的負面感受。

 

自己的情緒,自己救。在晚餐時刻與友人的對話裡,艾芭笑談著中午這場雪崩經歷,其中也提到湯瑪斯的落跑行為,不過艾芭的語氣並非一種哀怨、也不像是對湯瑪斯的怪罪與責備,或許那是她自我消化的方式,選擇用講糗事、好笑的方式來抒發心情,試著讓自己好過一些。

 

但湯瑪斯的反應,完全在她意料之外。

 

連在太太面前都否認自己落跑的湯瑪斯,此刻為了捍衛自尊,更不可能在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行為呀!這太沒面子,也太失男子氣概,他像打死也不認自己落跑似的,他說自己不可能會是落跑之人,並認為是太太搞錯了,這下可讓艾芭更難接受了!這對夫妻的各說各話,令同桌的夥伴都尷尬起來。

 

現在擱在艾芭心上的,不是湯瑪斯的「落跑」,「落跑」或許已被原諒,但湯瑪斯的「否認」,此刻更令她困惑不安,內心的雪球,真的越滾越大。

 

隔天艾芭一點也不想與湯瑪斯同行,決心一人去滑雪,但她一點也不快樂,甚至她落下眼淚,你我都知她心底真正的期待是與家人一起,她並不是來這追求獨處與自由之人,但她的心被困住了,她難以面對湯瑪斯的「否認」,而湯瑪斯似乎也無力、甚至沒嘗試想要解決。

 

捍衛面子與自尊是重要的需求沒錯,但在親密關係中,它不是沒有代價,它犧牲的是親密,因為自尊會讓你在看見對方受傷的時候,選擇站在原地,不去靠近。

 

那晚,他們與另對情侶朋友相聚,湯瑪斯在聚會中有說有笑,但艾芭顯得心神不寧。忽然,她不顧當時大夥談話脈絡,再次講出前日碰上雪崩的遭遇。不同的是,前次說的時候,她還能有說有笑,但今晚的她透露的是更深層的情緒,她落淚說著自己的不開心,說著自己想快樂起來,但不知該怎辦的心情。

 

一旁的女性友人,聽著也難過起來,她心疼艾芭的感受,移動自己位置,坐到艾芭身邊,表達了自己的同理與同在。

 

但湯瑪斯呢?他的身子毫無動靜地坐在原地,依然坐在離艾芭最遠的位子。

 

他繼續否認自己的落跑(維持自尊依然重要呀!),雖然他較不否認艾芭的認知,他說或許大家對於「落跑」的定義不同,他無法要求艾芭怎麼想,但他不覺得自己的行為叫做「落跑」。好吧!或許這就是「一個落跑,各自表述」的意思。

 

但說來,他話語的焦點依舊是外在事物、是行為本身。可是最大的問題在於,他始終沒有接住艾芭的情緒,他的心,也離艾芭好遠。

 

最後艾芭拿出手機拍攝的畫面佐證,這下鐵證如山,也沒有什麼各自表述的空間,在場的男性友人則用一種超理性的態度在分析湯瑪斯的心態,試圖為他解釋,想要化解尷尬氣氛,但越解釋越糟糕,聽來都像鬼扯,而且也搞錯重點,無濟於事,艾芭需要的是湯瑪斯的靠近,不是解釋。

 

此刻的湯瑪斯就像洩氣的皮球,不發一語呆坐沙發上,那一刻,是自尊的崩毀,他的樣子挫敗極了,他陷入自責的情緒,但也就更難給出艾芭想要的關照與安慰了。

 

細看這對夫妻面對衝突的因應模式,對艾芭來說,衝突需要被敘說、被討論,情緒需要被安撫。她的焦點不在事件本身,而是對方處理事件的態度,但湯瑪斯的迴避態度讓她對關係的信任大為降低,這對看重關係連結的她來說,是極為難受的事,她能做的就是透過一次又一次不同層次的敘說,來降低自我的焦慮,否則這些情緒不會消失,這是她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方式。

 

「湯瑪斯,你說說話啊!」艾芭曾對沈默的湯瑪斯這麼說,她需要湯瑪斯溝通與回應、那是她確認對方與她同在的方法。

 

但湯瑪斯卻把艾芭的「說」,當成了對自尊的「攻擊」,因而忽略艾芭的「說」,其實是她調節自我情緒的重要機制。

 

每次演講提到這片,會後常有聽眾來跟我說,電影演的就是她們與伴侶互動的模樣,而在這樣的互動中,她們收到的,其實是對方的冷漠與拒絕、是對方的疏離與防衛,而那一刻,心裡的感覺常是孤單。有時,更大的衝突反而是由此而起,就如電影中,造成艾芭內心巨大雪崩的,不是湯瑪斯的落跑,而是湯姆斯面對此事的處理態度。

 

在關係中必然會有衝突,我們可以用更正向的眼光來看待關係的衝突,將它視為關係成長的契機,因為衝突,我們才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彼此,因為衝突,我們才能看見對方心裡真正的感受與需求。

 

衝突事件,未必會導致關係破裂,但裂痕的開始,往往是跟面對衝突的態度有關。

 

對男性而言,需要練習的是,在衝突中,創造與對方「同在」的感覺。你可以擁有自己的意見、可以不認同對方的想法,但想好好處理衝突,首先,你得讓對方知道,你關心與接納她的感受。

 

另一方面,也需要練習將對方的表達,看作是對方呈現自我感受的方式,而非對自己的言語攻擊

 

因為若容易將對方的表達視為對自己的攻擊,我們很容易就會感到自尊受損,一旦自尊受傷了,我們只會更防衛,此時就更難去靠近對方,於是對方就更覺孤單,兩人互動就陷入惡性循環,難以前進。

 

對女性來說,需要練習的是,在衝突裡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看重,練習讓對方知道,自己的話,其實不是攻擊,自己的需求是希望對方貼近自己的情緒。

 

這麼說,並不是要我們在關係中委屈自己、忽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、以照顧他人的需求為先。不!

 

尊重自己的需求與感受,依然是關係中很重要的事,當你失去了自己,就算活在關係裡,又有何意義呢?

 

但在關係裡,也不是只有自己,選擇進入一段關係,並不是要找一個人來配合自己(這不可能成功的),選擇進入關係,意味著你選擇與對方合作,在這選擇尚未改變之前,為了一起走下去,你得移動自己的腳步,讓自己更靠近對方一些才行。

 

「選擇一個伴侶,就是選擇一組問題,世界上沒有毫無問題的人選,重點是認知彼此的侷限,從那裡開始努力。」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Wile曾這麼說。我喜歡他的說法,它提醒每個渴望愛情的人們,沒有人會是完美情人,關係不會只是甜美經驗的選擇,它同時也是承擔對方問題的選擇,因此衝突必然會有,但也因為衝突,我們能夠認知彼此的侷限,也是如此,讓彼此的努力有了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