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已經幫不了他,我該如何勸他去諮商

心理專欄

作者:許嬰寧心理師

我已經幫不了他,我該如何勸他去諮商.jpeg

一位女性長輩L來和我談論他與女兒的相處問題。他們二人長年相處不睦,L形容女兒是個生來就非常難帶的孩子,只要一點不順他的意,就會哭得死去活來,長大後更是會脾氣暴衝、惡言相向、拳打腳踢的那種,讓L非常頭痛。近年來,女兒有時候情緒不穩,更會做出令人擔憂的舉動。女兒後來開始有自覺,一面斥責L的虧待,一面自憐自己的情緒不穩造成許多困擾,他服用抗憂鬱藥物,但是用藥服從性不高,時常「沒吃」,做過幾次諮商,但女兒都不太喜歡那些心理師,因此不了了之。L問我,女兒這是什麼問題(什麼診斷),天生的還是後天的,到底該怎麼辦?

 

補充說明,L已經好幾次覺得對女兒「受夠了」,因此母女倆經常出現彼此都受夠了的狀況。彼此都有許多不滿和委屈。

 

我無奈地告訴L,我不能評斷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。因為我所知太少,這並不公正。但我反問他:這很重要嗎?你為什麼想知道這是天生還是後天呢?

 

L說:我覺得應該是天生,因為他生下來就非常難帶。

 

我心裡想,那可能天生和後天的成分都有吧。但那不是我的角度可以立刻判斷的。L是母親,對於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,當然會感覺沮喪,可是對於一個母親,要去探究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的,其實是一個非常痛苦的問題,因為兩者都和自己有關,似乎都是對自己不利的。天下沒有一位母親希望和孩子的關係變成這樣,被孩子控訴,被孩子指責,但當局面已經變成這樣,母親若沒有堅強的支持系統或是心理,往往會激發母親的自我保護機制,自然想要去抗拒接受這些指控,反而會造成更多衝突,更無法提供孩子本來渴望(認為他缺乏的)的「好的母親」。

 

 

 

因此在家人之間的衝突,「探究成因」反而是一件需要謹慎處理的事情,要確保雙方都準備聽到逆耳的心聲,都願意開放接納各種可能,即使那和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反。

 

要協助家人面對心理或情緒問題前,首要確認的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,是不是和對方的情緒有關。自己是不是那個生命劇本裡的人?自己是對方生氣的對象嗎?自己對對方生氣嗎?關係越緊密,越是在意彼此,一定會牽扯出越多情緒,各種愛恨情愁,如果牽扯太深,你將會很難幫助這位家人。因為對彼此已經有先入為主的「你就是…」、「你都….」,這樣的想法讓你的協助讓他看來,也像是不利的。那你也有可能會再次被指責。

 

那麼,是不是就該讓女兒去接受別人的專業幫助呢?可是,我叫他去,他又不會聽我的。

 

那倒是,因為你們的關係背後有許多情緒背景,因此建議聽起來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被採納。在他脆弱的時候建議他,會比在他盛怒之下有用。在你自己柔軟的時候建議他,會比在你自己感到委屈的時候建議他有用。當你們都比較脆弱柔軟的時候,自我保護機制會稍微放鬆,比較願意相信對方是不帶刺的。

 

如果有機會的話,雙方都應該接受第三人的專業幫助。協助女兒(或任何家人)的時候,千萬不要在衝突下說出「你應該去看醫生、你有問題、你這樣我們當然一直吵」,這類的「標籤化」是不可能會被聽者接受的,因為聽者只會覺得「你才是咧,你才有病,你為什麼不去照照鏡子」這種反擊。

 

反而,可以在平靜的時候,藉由其他角度切入,例如「你一直睡不好,可能找個人聊聊比較好。」「我知道你對我有氣,我也有盲點,所以我常不知道怎麼處理,還是你找個人聊聊,看看他建議什麼」「我也想去找人聊聊,因為總是吵架,我也想知道我還能做點什麼」以上三種做法,都是以「不指責對方、表現自己的誠意、和對方站在同一邊」的做法。

 

當你希望對方該怎樣怎樣做,去改善你們的關係時,也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先那麼做了。如果你先開始,對方自然就容易放軟一點。就像是,對方如果一直要求你,自己卻都不改進、不檢討時,我們聽了也會滿肚子火,聽不進去。

 

因為關係是兩個人經營的成果,而不是單方面改變的結果。

 

你覺得他該去諮商的話,你可以自己先試試。就像你勸你愛的人多喝水、早點睡,那你自己應該也要這麼做才有說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