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心?「關」心?

心理專欄

208.jpg圖/pexels

文/林廷頤心理師

前陣子在和朋友聊天,他跟我抱怨他孩子的飲食近來不太健康,很喜歡吃一些垃圾食物,眼看著他的體重飆得比身高快,他的擔心也與日俱增。尤其,他作為一個健身教練,對於營養、熱量和運動都非常熟悉,為了孩子的健康,他時不時就會詢問孩子:上一餐吃了什麼?下一頓又要怎麼打算? 而正值青春期的孩子,也給出非常符合他的年紀的回應:不耐煩態度、簡短的回答。到了最後,就是以沉默和臭臉來個相應不理。


朋友一臉無奈地問我:「我該怎麼讓他開口?」


「我以為你要問的是怎麼讓他保持健康?」我反問他。


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想要解決所擔心的問題,根據我們的經驗,開始模擬、規劃,想方設法地去達成我們的目的。如果一切順利,那大家也就相安無事,但若推行到某個步驟開始卡關,我們就會開始狂轟猛炸,盡一切的努力「克服」難關。卻忘記了,這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之一而已,我們真正想傳達給孩子的,是我們對他的關心和在意。就如同我的朋友一樣,努力的想傳達對孩子健康的關心,但孩子感受到的,可能只有不斷的逼問和約束。孩子可能會這樣認為:讓你知道我吃了什麼,你一定又要限制我吃愛吃的食物,還要叫我吃一些難以下嚥的健康食品。如此對立的立場,別說他的健康能不能獲得改善,搞不好還會賠上親子關係,弄得劍拔弩張、勢不兩立的。


「與其想辦法撬開他的嘴,倒不如去觀察一下你小孩最近的喜好,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引起他在意自己的身形的契機。」我這樣告訴我朋友。


他一臉疑惑的看著我,我就接著說道:「如果他有在意的對象,又或是他喜歡球類運動或是舞蹈,甚至是認識了一些在意外表的朋友,這時候你的專長就變成他需要的知識,或許就變成他要一直問你,我到底怎麼吃才好。」


從他人要求來的改變,叫屈打成招,是身不由己;自己想達成的改變,就叫有志者事竟成,是赴湯蹈火、在所不辭。我們的初衷都是來自對孩子的關心,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,希望能夠幫孩子避免最壞的結果,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。而正因為我們對於未來看得太透徹,已經擬好一條比較好的道路,無形之中讓孩子感到自己「不得不」走這條路,那一路上的不甘不願自然是不在話下,就算抵達了路的那頭,還會對你有諸多的埋怨。如果可以,多花一些時間繞點路,讓孩子自己選擇對他比較好的道路,其實你會發現,孩子是聰明的,最後還是會選擇你預期的那條康莊大道。只是,這樣他走的比較情願,行的心安理得。別讓我們的關心,關閉了孩子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