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影癒心事:他的家庭,你的傷痕,心理師陪你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》推薦文

心理專欄

柏威新書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/ 初和心理諮商所
書籍作者/ 黃柏威心理師
推薦文/ 許嬰寧心理師

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,但有很多人卻在這個地方受了傷。

在我的臨床工作當中,發現很多受傷的心,都是因為在家中感受不到足夠的愛,沒有聽到足夠的愛,沒有看到足夠的愛,也沒有學會足夠的愛。在這個通常我們以為應該充滿愛和溫暖的地方,卻是很多人學會了壓抑、養成了逃避、長成了害怕或不安的地方。

既然我們都懷抱著愛與溫暖的想法,家又怎樣會變成這樣的戰場?

因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,而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接受身邊不完美的重要他人、還有不完美的自己。這樣的概念乍聽起來雖然簡單,許多人都做足了這樣的心理建設,才與伴侶決定組成一個家。可是事實上真正的考驗,都是在成家之後。

我們的不完美開始作祟,開始與伴侶之間碰撞,我們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,我們也會與自己的期待碰撞,與自己原生家庭的價值觀碰撞,當理解和現實出現距離,發現孩子不能滿足你原本的想像、當另一半不如你期待的那樣支持與包容、當自己不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貌、當挫折和現實席捲而來,而我們無法擺脫這個家底下的任何一個人,他們就像一隻隻有情緒的動物,包含我們自己也是,當情緒滿到胸口,又如何要把衝到嘴邊的話嚥下,又如何要把每一次激動時抬起的手,輕輕地放下?

很多對原生家庭充滿困惑和怨恨的個案,在進入諮商室後,把自己一層層的掩飾和防備卸下,頓時就像露出單薄幼小的心靈一樣,在憤怒和不平裡面住著委屈和渴望被愛的小孩。其實他們本來要的不多,只是被愛而已,但經過成長和保護機制建立,變得不再只是渴望愛,甚至是害怕愛、懷疑愛、不相信愛、不懂得愛。

然後,當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,發現另一半和孩子跟我們索取愛、索取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,就會不自覺地勾起我們內心的那塊傷,你們都要我愛,那誰來愛我呢?

這就是為什麼這些電影動人的地方,裡面有我們都渴望的愛,也有我們都熟悉的傷,看著電影,會讓我們好像被懂了、也好像喚醒我們可以被撫慰的信心一樣。而柏威把這些電影,溫柔地攤開,就像把我們有時不敢直視地傷口溫柔地扶起,仔細地不害怕地端詳,再教我們如何輕輕包紮上。

電影結束以後,我們學會了直視和包紮,就像擦乾眼淚走出電影院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