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本來就不是誰聽誰的

心理專欄

作者:許嬰寧心理師

溝通本來就不是誰聽誰的.jpg

圖取自:pexels

溝通本來就不是誰聽誰的



溝通,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,正確的期待就是,溝通的目的不在於「要對方聽你的」,否則你一定會覺得溝通超累,超難溝通,而且容易受傷失望。



友:我的孩子越來越難溝通!

我:怎麼說?

友:他現在大了意見越來越多,都不聽我的了!

我:以前呢?

友:以前他都聽我的,很好溝通!

我:你的意思是說,溝通的意思是要聽你的?


這種對話其實我常常在青少年的父母口中聽見,其實也不怪父母,因為我們在拉拔孩子的過程中,的確需要為他們做很多決定,在他們還小的時候,大多事情都是我們決定的,不太需要和他們溝通。吃穿住行,都是大人決定了算。


可是當他們開始意見多了,會表達之後,常常讓父母覺得頭痛,每件事情都要討論好久,碰到脾氣比較硬的孩子,父母就更為難了,總不能一直好聲好氣,每次都要等到孩子開心答應了,那很多事情都不用做了。


可是這時候父母就會開始以為「孩子變得很難溝通了」,其實是的,孩子意見多了,所以「變得開始需要溝通了」


成人之間也是,我們在溝通之前,最好抱持著「我可能得要放棄自己一部分的堅持」的想法,那麼我們的溝通一定會順利許多,最重要的是,我們的心情會釋懷許多,對於溝通結果比較容易接受,而且是欣然接受。


反之,很多人在溝通前,因為感覺自己和對方的意見對立,抱持著想要去改變對方想法的期待進入溝通,一心一意想要說服對方,改變對方,證明自己,這樣往往會遇上很多爭執和辯論,情緒也容易一觸即發,人很容易會被激起防衛心態。試想,兩個都在這種防衛互斥的情緒當中,怎麼可能還容得下不同的意見,更不可能好好欣然討論。


溝通的目的,應該是好好表達自己想法,確實理解對方的意見
,並且達到一個彼此可以接受的共識,而大多時候,那個共識是在彼此想法的中間點,互相都可能必須放棄自己一部分的堅持,或多或少不定。


你和朋友意外共同獲得一個蛋糕,若是溝通之前,雙方都想著要如何獨佔,那麼溝通一定會非常費力,但若雙方都想著,蛋糕本來就是要兩個人分的,來談談看怎麼分好了,那最後雖然雙方都無法獨得整個蛋糕,但是感覺一定會好很多,重點是,也不必經歷溝通的不愉快。


溝通的目的,不在於要對方聽你的,而是如何達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


即使那表示你必須放棄一部份自己的想法,因為那本來就是很有可能的。